文|大 何
最近,學教湖北鄂州有個新聞挺讓人關注的量鐵。 當地編委說是飯碗:
這個“提前鎖死總量的說法還挺少見的,尤其還給定了具體數字的泥量上限, 這背后意思很明白,還上就是鎖死師編升以后當地中小學老師的編制不會再增加了,甚至可能要慢慢減少。 不光是正式編制的老師,鄂州對編外教師(咱們常說的合同制老師)的數量也開始嚴格控制了。 市編委辦提到,2022年的時候,鄂州有兩千三百多個編外老師,差不多每三個正編老師就配一個編外老師。 這種情況帶來不少問題,比如編外老師人太多了、招人不太規(guī)范、工資待遇不高、隊伍也不太穩(wěn)定,財政掏錢也挺費勁。 所以,為了慢慢管住編外老師的規(guī)模,鄂州現在要求各個區(qū)招有編制的老師時,得遵守“進一個(編制老師),退一個(編外老師)”的原則。 也就是說,每招進來一名有編制的新老師,就得相應地辭退一名編外老師。到目前為止,通過這種方式,已經減少了一千多名編外老師,規(guī)模一下子少了差不多一半(45.4%)。 而這“進一退一”也和“提前鎖定編制總量”一起,作為當地統籌配置教育領域編制資源的先進經驗,被刊登在《中國機構編制》的雜志上(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管)。 鄂州這么著急地又是“鎖編”又是控制編外人員,背后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學生數量,尤其是幼兒園的孩子,已經開始明顯減少了,這讓他們不得不提前做準備。 雖然鄂州2024年的具體數據還沒出來,咱們只能看到2023年的情況。 數據顯示,鄂州現在高中、初中、小學的在校生人數其實還在增加,但是幼兒園的孩子數量卻在快速下滑。 鄂州幼兒園在園人數在2021年是最高點,到了2022年就少了一千四百多人,2023年更是少了近三千人。 這兩年加起來,幼兒園的孩子少了四千三百多個,比2021年的時候下降了超過12%。 幼兒園孩子少了,過幾年小學、初中、高中的學生自然也會跟著減少,所以鄂州這是在未雨綢繆。 湖北鄂州的情況并非個例,同樣是中部人口流出大省的江西,情況比湖北還要更激烈些。 例如江西進賢縣今年也發(fā)出過類似的公告:
今年3月25日,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披露:2025年江西省中小學教師招聘人數計劃2146名。 而去年這個招聘人數是3957人,一年的降幅近乎腰斬(45.8%)。 但要是和2020年的14158人比起來,都已經是砍到了腳踝了(減少84.8%)。 咱們都知道,從2017年開始,新出生的寶寶數量開始減少了。 這個變化帶來的影響,就像多米諾骨牌,先是從幼兒園擴散開,現在已經到了小學,接下來還會一步步影響到初中、高中,最終影響到大學。 實際上,這種變化已經能感覺到了。 從2021年起,不少幼兒園就已經明顯感覺到“招生難”了。 到了2023年,我們甚至看到一些民辦幼兒園因為生源不足而關閉,而公立幼兒園之間為了招到足夠的學生也出現了一些競爭,這些現象都時有發(fā)生,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。 幼兒園和小學感受到的這股由出生人口減少帶來的影響,用不了多久也會傳遞到中學階段。 特別是考慮到2019年到2021年這三年,出生人口又經歷了一輪比較明顯的下降,這批孩子將在2025年到2027年陸續(xù)進入小學,屆時小學學位的供需關系可能會有更顯著的變化。 按照這個邏輯繼續(xù)推算下去:孩子們通常是12歲進入初中,那么最早在2029年左右(也就是2017年出生的孩子長到12歲時),初中階段的學生數量就可能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。 再往后,孩子們15歲進入高中,那么到了2032年左右,高中階段的生源預計也會開始減少。 綜合這些趨勢來看,我國參加高考的人數可能會在2035年前后達到一個階段性的高峰,之后也可能面臨人數上的轉變。 根據北師大科研團隊預測,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、37萬初中教師過剩,小學教師需求量過剩較大,初中教師先短缺后過剩。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,近五年教育類相關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規(guī)模持續(xù)增長。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(fā)布的《中國-世界高等教育趨勢報告(2023)》,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學門類畢業(yè)生數量,從2017年的14.19萬人,已增長到2021年的18.43萬人,五年間規(guī)模擴大30%。 激增的還有普通??圃盒=逃c體育大類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數量,兩大類畢業(yè)生數量已從2017年的36.20萬人,增長到2021年的48.62萬人,五年間規(guī)模擴大34%。 當年為了應對二胎放開狂招的教師,現在全成了燙手山芋。 很多人可能覺得,人口減少,工作應該更好找吧? 其實不然。 人口既是需要就業(yè)的生產者,也是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機會的消費者,這一點在教育行業(yè)體現得尤為明顯。 教育,既帶有投資屬性,也具備消費屬性。 以前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迅速,大家都堅信“教育改變命運”,可如今城鎮(zhèn)化速度放緩,高等教育也逐漸普及,教育投資的效果不像以前那么顯著了,變得不太確定。 但教育作為消費這一屬性,一直都在。 如今出生率下降,這幾年出生人口只有九百多萬,2025年可能還不到900萬,前幾年出生人口已經大幅減少。 對教育行業(yè)而言,學生就相當于消費者,學生少了,就業(yè)自然就難了。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招不到學生,只能關門大吉,中小學也會慢慢受到影響。 有人可能會想,學生少了,那就小班化教學唄。 但這里有個關鍵問題:教育經費是跟著學生走的,不是直接給學校和老師的。 經費只保證每個學生能有一定的費用,并不會保證學校和老師能拿到越來越多的錢。 所以,學校里學生少了,經費自然就少了。 要是整個地區(qū)學生數量都減少了,那教育總經費也會跟著減少。 根據財政部數據,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中教育支出增長2%,增長速度明顯放緩(過去十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5%-8%之間)。 以前城鎮(zhèn)化讓學生變多,經費也跟著增多,現在情況變了,可不能再用老辦法了。 從去年開始,上面就提出要“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”。 全國很多地方人口都在減少,特別是學齡人口。 按照這個“相協調”的要求,很多地方的公共教育服務都得減少,說白了,就是教育經費要減少。 削減教師編,是要減少財政支出,教育上要減少成本。 而“小班教育”,實質上應該要認為是加大的投入,是普通人普通家庭在增長的“社會福利”。 有問題了首先是削減“基本工位”,怎么還會增加獎金? 那么“小班教育”這種教育“福利”,就事實上的成了黃粱美夢、南柯一夢了。 當然我們討論這些,可不是針對教師群體,更不是幸災樂禍。 而是要糾正一種錯誤的認知: 到現在這個階段,居然還有人覺得中小學教師,甚至更多行業(yè),不會受到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的影響,還在為這些事兒糾結,在認知上確實太遲鈍了。 人口減少,對各行各業(yè)都有影響,因為消費者少了,就業(yè)機會也會跟著減少。 當代人口減少的背景下的一大縮影,人口既是需要就業(yè)的生產者,又是創(chuàng)造就業(yè)的消費者。 這就是很多人以前想當然的“等人口少了就好了”, 他們的能力只能想到人口少了以后人均資源就多了, 但是他們理解不了人本身就是資源、是生產力,所有的經濟活動和“資產”,底層都是人。 所以,大家別覺得自己不在受影響的行業(yè)就沒事,消費者減少帶來的影響,遲早會波及到各個行業(yè)。 時代的浪潮下,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。 時代浪潮下,受到影響的是我們每一個人。 當然我們討論這些,也有積極的意義。 這不過幾天就要高考了, 家里要是有弟弟妹妹,侄女外甥如果有想報考教師的,建議還是三思而后行。 全文完,感謝閱讀,既然看到這里了,如果覺得不錯,請點贊轉發(fā)在看吧。 |